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邦e心安可以附加医疗险一起投保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安邦e心安可以附加医疗险一起投保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的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几部权威性较高的史书入手,来看看唐玄宗之子肃宗是如何登基的。这几部史书对于当时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时,玄宗被迫幸蜀,当时的太子也即肃宗随行,行至马嵬之时,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玄宗继续西行避贼,太子则率兵留了下来到北边参与战事。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时,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后才命人将册书送到了灵武。
由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玄宗的逊位、肃宗的上位实际上很大可能并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让”出皇位的打算,那么在命肃宗北上讨贼之时就该有所表示,而史书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肃宗即位是一件先斩后奏的事件,肃宗先于灵武登基,此后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无奈之下只能认可,继而帮助肃宗把该走的流程走完。关于这一点,《新唐书》表现地很明确,内称:“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可见,唐玄宗并非于安史之乱后主动册立肃宗的,“让”出皇位一事无从谈起,是一个伪命题。
而肃宗之所以能顺利策划登基,与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威的跌落有关,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与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关的,耽于享乐、所托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被肃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长安。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第二天,当唐玄宗率领人马准备继续西行的时候,当地百姓出来阻拦。唐玄宗犹豫很久,最终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后来,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肃宗,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图注:马嵬驿军事哗变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经即位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当来自灵武的使者告诉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后,李隆基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之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标志着李隆基正式让出皇位,承认李亨的皇帝地位。
图注: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出最高权力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让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虽然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被盛世掩盖的各种危机都显现出来。潼关失守后,“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李隆基宣布要御驾亲征,也没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随李隆基的人纷纷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责李隆基的种种失误。马嵬驿军事哗变后,李隆基亲自出面“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隆基丧失了军心民心。
第二,在混乱的局势下,李隆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个人的威望团结全国的力量,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太子李亨。马嵬驿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杨国忠。他坚决不肯留下,而是让李亨留下抚慰人心。结局是“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侦知”这样的情况后,说了两个字:“天也。”又派人对李亨的随行军士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
图注:唐肃宗李亨画像
第三,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敌当前,李唐政权最需要的是团结。当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例行公事般地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和《皇帝即位册文》,相当于是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后仍然不肯放弃皇权,那么李唐政权将会“天有二日”,出现内讧局面,使安史叛军从中得益。
综上所述,李隆基让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势下对既成事实的认可,是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秦泉主编:《中国历史之谜》,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图片来自网络
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出逃。但是潼关失守了,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唐玄宗就带着心爱的妃子、皇子皇孙、近身宦官、宠臣以及禁卫军悄悄地南下了,舍弃了京师、舍弃了百官、舍弃了子民。在他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实际上他已经放弃了自己做为大唐皇帝的责任,他已经72岁,他太老了,老到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老到只想安稳过完一生。但是,即便如此,唐玄宗也并没有主动让出皇位,而是太子在灵武僭越称帝,唐玄宗只是很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继位的合法性。
756年六月,在杨国忠的乱指挥下,潼关失守了,长安即将无险可守,很多人已经逃走了,而大唐的皇帝唐玄宗第一次感觉到了害怕,他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决定逃到四川去,这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中,等十三日的早上,一小部分官员去上朝的时候,才知道他们的皇帝抛弃了他们已经逃跑了。于是长安城乱了,天子出逃击垮了长安城。
唐玄宗派宦官走在前面,到各个地方通知地方官准备接驾,只是大部分的父母官早已经不知去向,唐玄宗不得不亲自问自己的子民要食物吃,一路上的狼狈与不堪让禁卫军们的情绪空前的灰暗,他们不能恨皇帝只能将这种恨意转投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于是当他们到达马嵬驿的时候,禁卫军哗变,在未经唐玄宗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认定杨国忠谋反,将其杀死,然后又逼着唐玄宗将杨贵妃交出来,唐玄宗试图说服众人杨贵妃对杨国忠的谋反一无所知,但激动的人群怎么可能轻易地散去,于是唐玄宗不得不让高力士去把杨贵妃给弄死了。
之后大家开始重新研究应该去往何方,毕竟四川是杨国忠的老巢,那里有忠于杨国忠的部队。有人建议去西北,有人说去太原,还有人建议回到长安(当时长安还没有沦陷)。但唐玄宗显然已经放弃了继续抵抗,所以他还是继续南下,而不顾百姓的苦苦挽留,后来百姓又把太子李亨拦住,唐玄宗命令李亨安抚百姓而他先行,后来知道李亨决定留下来抵抗,唐玄宗就拨给了李亨两千人马。李亨带着这些人北上灵武,到了朔方军的地盘。在这里他们决定组织对安禄山的抵抗。
然后在七月十二日的这一天,李亨在官员们的劝说下僭越称帝,即唐肃宗,而此时的唐玄宗正在往四川走,期间有不少人已经离开,陈玄礼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而唐玄宗也尽量劝说他们各回各家,他自己会带着皇室成员继续入蜀。不过最后还是有誓死效忠的人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边。七月二十八日,唐玄宗一行到达了成都,此时,他的身边还有1300名随从以及24名宫女。
到了八月十二日,唐肃宗派去通知唐玄宗他已经称帝的使者到达了成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唐玄宗对于唐肃宗的僭越称帝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痛快的承认了唐肃宗的合法性,并在六天后让自己身边的大臣将皇权的象征物送往灵武。
那么。唐玄宗为何如此痛快呢?要知道从前的唐玄宗将权力看得极重。四姑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唐肃宗已经称帝,这说明他得到了民心、军心,唐玄宗不同意也不能改变什么。唐玄宗当初放弃抵抗,选择逃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放弃了皇位。这样的他,已经没有心力再去计较自己还是不是皇帝了。
其二、唐玄宗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让他再也没有自信去做大唐的皇帝。他在极短的时间内遭遇了安史之乱、士兵哗变、杨贵妃被士兵逼死。而他什么都改变不了。尤其是杨贵妃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三、他自觉对不起列祖列宗。毕竟,大唐曾强盛如斯,长安城曾繁华无比。而因为他的昏庸,两京失守了,他如何有脸继续做这个皇帝?
其四、他虽然昏庸,却知道倘若自己认为唐肃宗是僭越的,是违法的,那么内乱就会发生,到时候安禄山更有机可乘。说不定大唐真就在他和儿子手中灭亡了,所以他不能反对唐肃宗。
其五、他老了,不想再折腾了,也折腾不起了。他若还执着于皇位,那么这场叛乱就由不得他袖手旁观,而且远离战场是最错误的做法。但他已经安逸太久了,所以必须借助于唐肃宗来平定这场叛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邦e心安可以附加医疗险一起投保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邦e心安可以附加医疗险一起投保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