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开哪些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开哪些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购买保险叫规避风险还是避免风险?
答肯定叫规避风险。规避风险,避免风险二者表面看来无明显区别,实质上有区别的,从买保险角度而言,二者虽然不可阻挡风险的发生,但它们都具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当风险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时候,二者都能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把最大的经济损失转嫁至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为此而买单。所以买保险是规避风险,同样是买保险是避免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人身伤害等同样是转嫁至保险公司。
保险套路这么深,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免哪些坑?
你们这些人跑头条来学经验,😀
不过我也看不惯有人使用套路,😉
把我的见过的套路罗列一下。
1:健康告知引导客户虚假填写。
2:夸大保障内容。
3:夸大分红险收益。
4:告诉客户公司大,安全。
5:告诉客户投保,公司有什么活动。
先说这几个比较常见的。
这下估计得罪不少人,给点支持和赞吧。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
在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不要被保险产品的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诱惑了。
比如重大疾病保险,关注重疾赔付次数,是否合理?是否有轻症和中症赔付?是否有常见疾病的二次赔付。
比如住院医疗保险,是否有免赔额?报销比例是多少?是否报销医保外用药?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意外保险,主要关注是否有意外医疗保险,以及报销比例和免赔额等等。
个人认为:
1.最大的坑就是人情坑。
几斤鸡蛋,一兜水果,挨不过人情就买了,想着反正在哪里买都是买,还不如让熟人赚点钱,殊不知连卖的人都不一定完全明白自己的产品,只是背了几条话术,你买了将来真的能用到么?这种人大多是买,但是买的什么,什么时候能用,几乎都是蒙蔽状态,以为送出去了好大一个人情。
2.盲从坑。
问同学,问同事,问朋友,问家人,最终买了一个适合别人的产品。保险产品是个个性化强的产品,每个人的家庭架构、收入支出、经济条件、健康状况、责任负担等都不相同,适合别人的产品真的未必适合你。
3.“大而全”坑
希望一个产品解决所有保险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多去了解更多公司的产品,解决买个全家桶式的产品,什么都保,什么都保不到,真的出了风险,那一点点可怜的保额,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4.“一步到位”坑
希望一步到位的解决所有保险问题。保险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监管政策改革、疾病病种演化甚至是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完善,所以保险方案的设计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步到位的想法会额外付出更多的成本,反而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
购买商业保险,注意以下几点
1,购买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解决未来什么样的担忧(比如,医疗费报销,收入补充,每个阶段必须要用的钱等等)
2怎么样缴费,(5,10,15,20年等缴费方式)
3,保障时间(一年期,定期,终身等形态)
基本上明白这几点,就可以了,业务员讲解产品,让他们对照保险条款跟你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因为你是跟保险公司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业务员只是一个介绍的跟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未来履行保险合同的是保险公司,所以在购买商业保险的时候,明白这三点就可以了
首先为了避坑,你就需要找一个专业的保险经纪人,来帮助你分析不同保险的作用,以及理赔条款,保障范围,保额,保费等等,因为普通人想深入的了解保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所以为了避坑,还是建议找一名保险经纪人了解了解。专业的问题嘚专业的人才能解决的更专业。
用户买保险时会遇到哪些“坑”,该如何避免呢?
保险就像家里的家电一样,成为家里必备,但是又比家电更讲究,更个性化和定制化。我是保险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傍身,所以入坑较少,但总结一下大部分人遇到的坑,无非以下几种:
1.买错产品,看似“物美价廉”但实际性价比低
买保险,就像买药一样,绝对不是只看价格。就好比,你扁桃体发炎,结果买了一大堆便宜的感冒药,没什么鬼用,除非你以后想开药店。
我一个高中同学买了一款意外险,保费是真便宜,每年一千多保费,最高意外身故保障200万,还有一些意外伤害医疗保障,满30年还返还累计保费120%。
但是,我不忍心告诉她,这个产品绝大部分高额意外保障都是交通意外保障和私家车驾乘保障,对于还没拿到驾照,常年宅在家里的她来说,性价比并不高。同样的价钱,足够可以买更高保障和全面的意外险了。
很多人会被一些价格或者所谓的增值服务打动,尤其是意外险和车险,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时候一定要看清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这样才不会买了不合适的保险。
2.买重责任,多余浪费
比如买重疾险时需不需要添加医疗险?答案是,看情况!
如果客户在社保之外,单位给她补充了内部福利保险,那其实基本上没有必要。单位的内部福利保险,一般都是含医疗保障部分,也就是说,社保报销之后,客户还可以到单位内部福利保险再报一次。
但由于因为医疗是以损失补偿为原则的险种,银保监会在《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的给付金额不得超过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金额”。保险公司赔偿的保费不会超过你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
因此,如果社保报销过一次,单位内部福利保险再报销一次,那么商业医疗保险基本上就不能再报了。
3.买错顺序,得不偿失
2015年,一个女性客户说要给她孩子买份保险,一个业务伙伴给她孩子推荐一份分红健康险,保额15万,顺利承保。
两年后,同学问我这份保险能否理赔,我心里一紧,赶紧问她,到底是什么情况。
原来,她后来跟她老公离婚了,抑郁成疾,后来又查出脑肿瘤,想到那份保险,因此来问问。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被保人是小孩,买在小孩身上,结果大人生病,大人是没办法享受被保人的保障的。
保险是个非常定制化的理财产品,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情况,导致购买顺序也是千差万别。
总之,保险是个产品,本身不会坑人,坑人的永远都是自作聪明和遇人不淑,买保险找对人比选产品要重要。
第一个坑,儿童两全保险,也就是儿童险包含定期寿或者终身寿,定期寿险是给家庭经济支柱准备的,而且法律有规定,儿童身故赔偿额度有最高限额,最高不超过20万,所以儿童保险避免生死两全!
第二个坑,万能险,所谓的万能险一般是理财险为主险,附加单次赔付重疾险,还有附加住院医疗,这种保险看似很全,有理财,有保障,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问题所在,首先问题就是理财险的收益率不高,往往比银行储蓄略高,而且不附加万能账户,不能往里面存钱,另外,附加重疾保额低,而且单次赔付!
第三个坑,重疾单次赔付,或者多次赔付的癌症间隔超过五年,实话实说,每个人都是会得病的,而且死亡原因95%以上是因为疾病,所以重疾需要多次赔付才稳妥,而且普通老百姓得了癌症很少能熬过五年,所以癌症多次赔付间隔五年实际是噱头,是圈钱,而三年间隔期还是比较人性的!
第四个坑,重疾险中的同种病重症,中症,轻症共用一个保额,比如说心梗是重症,50万,轻症50%是25万,轻症30%是15万,如果先得了轻度心梗,赔了15万,再得重症只剩下35万了!
第五个坑,寿险和重疾共用一个保额,这个详情请参照平安福的主险和重疾条款!
保险不是骗人的,但是保险条款是很专业的,所以你要是想买,一定找个明白人多问问!
常常听说保险好多“坑”。其实,我们得客观的看待,才能既可以避开所谓的“坑”,也能基于个人的需求,用好保险工具。
任何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都需要基于个体需求。需求,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想要,但是买不起,或者有钱但是不想要,都算是没需求。
购买保险时,注意以下几点,就更容易有良好购买体验,自然也不怕那些“坑”。
1、选对产品是基础。保险产品形态各不相同,不同产品责任差异大,根据个人对风险的观点,以及持续缴费能力,在意外、医疗、重疾、年金和终身寿险等不同形态产品中做合适的选择。除了形态,还存在是消费型的还是储蓄型的,定期的还是终身的,都需要关注。
2、高性价比是目标。经常有人说,因为保险公司卖保险都是为了挣钱,所以不要买。这个逻辑很可笑。哪个商业活动不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呢?对于购买者来说,性价比是基本考虑,而非对方是否挣钱。但是,现在保险公司很多家,不同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上会有差异,所以,要通过专业的建议,选择高性价比的公司产品。
3、办妥手续是关键。很多保险纠纷和误解,主要来自于没有买对保险,或者购买时没有办妥手续。尤其是在如实告知环节!个人保险合同是格式条款,虽然客户有不尽告知权利,但是对于问到的问题则需要如实告知。有些代理人为了实现保单销售,不但不提醒客户,甚至帮客户隐瞒相关身体状况信息,这才是最大的坑。
其实,只要我们放下赚小便宜的心理,找对人分析需求,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那么,不但能避开所谓的“坑”,还能用保险来保驾护航我们的美好生活!
保险合同一旦签了,就生效了,就有法律效应了。你要是能把保险条款一条一条捋清楚,就没有坑。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人买保险都懒得去把合同看一遍,如果不想被坑,又不想去搞清楚,就只能去找个资深的专业的保险师了。
尽量避免买性价比低的保险,无论是保障型还是理财型都尽量免购!别在意公司的大小、知名度等;
怎么才能做到,如果身边有代理或经纪公司的,找她们买,或让5到10家保险公司业务员每家业务员给你讲各自的优缺点!
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变保险呢?
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对理财产品的发行、运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却会借助这些专业技术欺骗投资者,网上经常看到理财变保险,银行理财变非法集资的案例,所以理财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那么如何避免理财被骗,防止存款变保险,理财变非法集资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认知和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信息
根据监管要求,正规的理财产品是不允许在公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更不允许通过小道消息进行私下传播,因此,只要是道听途说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骗局。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在银行以外的地方销售的,所以理财还是到正规金融机构。
我身边一个同学就是这样被骗的,通过一个朋友的微信介绍,可以投资某个数字科技公司的股权,不但能分红,可能还要上市,现在投资1000元,几年后会变成上百万。这种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资,还不遗余力的向别人介绍,认为被骗也就是1000元,万一是真的呢?简直太可笑了。
2、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
既然要理财,要防止被骗,就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果你连基本的存款、基金、理财等搞不清楚,所有的专业名词中就知道一个“利息”,那么你被骗的成功率就太高了。在投资理财之前,你最好先多少了解一些金融名词,比如风险、回报、年化收益率、存款、基金、底层资产等等,这些是防止入坑的基础。
我一个小学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对金融知识一窍不通,也不善于学习,只是由于孩子买房所迫,就投资了一些不正规的理财产品,被骗后连自己投资的是什么产品都说不清,只知道承诺每年给12%的利息,像他这样入坑的不在少数。
3、对理财产品进行有效识别
其实任何一款正规的理财产品,就像其他商品类似,也会经过若干程序才能诞生,首先理财产品发行前须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会有产品名称和编号,而且在网上会查询到,银保监会为此有专门的理财产品查询网站,如果你不能有效识别,可以把理财产品编号和名称输入后辨别真伪,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里面都可以查到。
很多投资者对此根本不清楚,被银行客户经理飞单购买了假理财,自己还蒙在鼓里,等到到期不能兑付时,再和人家理论,已经晚了,所以要对理财产品进行有效识别,投资前先通过网络查询产品相关信息,避免上当。
4、对多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
现在投资理财产品种类非常多,可谓是“鱼龙混杂”,即便是正规单位发行的理财产品,也无法保证收益一定为正,尤其是资管新规发布后,理财产品已经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因此,货比三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防止理财风险,也为了避免理财变保险,这就需要你对多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最重要的比较内容就是看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所谓底层资产,就是指资管单位募集了这些资金后用到哪里去了,是投资了货币基金,还是信托计划,是企业债券还是分红保险,如果你能比较出底层资产的差别,被骗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5、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
经过了上面的步骤后,相信您已经成为一名非常成熟的投资者了,能够识别出理财产品的真伪,也能够对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进行辨别,这样能够大致判断出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情况了,但是,有一点还是要注意,就是选择相对正规的金融机构。
为什么说要选择相对正规的金融机构呢?我们知道,连银行都允许破产了,最近,包商银行都因为信用风险被人民银行接管了,一些小型银行的风险可能更高,但是银行存款有存款保险基金保障,可以不用考虑银行的安全性。
理财产品就不一样了,理财产品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诺也是非法的,理财公司一旦倒闭,理财资金就会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银行理财,也无法保证资金安全。在最终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资产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口碑比较好的大型银行或资管公司,这对规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总之,理财是有风险的,风险不只是来自产品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外部的风险主要是防止被骗,防止被“飞单”办理保险或者高风险理财,防止因为理财单位经营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相信您能够对理财诈骗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在投资的时候能够避免陷入理财陷阱。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如何避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入坑,尤其防止存款变保单,我认为应该掌握如下几个基本要领。
第一,看是否在银行正规场所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存款,同时即便在银行正规场所也分清到底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一看到在银行办公场所的人就随便“烧香拜佛”,这样就会上当受骗的。
第二,要看具体的产品介绍,不要相信外面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在银行场所反复看理财产品的宣传资料,要看看是银行自己发行的,还是代售其他公司的;尤其要看看销售的理财产品是否加盖了银行单位的正规公章,防止“飞单”现象发生。也就是说,看到真佛后再烧香,这样就可避免被被骗的危险。
第三,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理财基本知识,平时注意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比如对银行理财产品、基金、非法集资、信托产品、保险产品等基本金融理财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避免因为缺乏的金融理财知识而被随意忽悠导致上当受骗。
第四,拜能者为师,不懂的东西向专门理财咨询机构或银行工作人员咨询,为自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存款多长一个心眼,多加一把安全锁。这样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时,不会轻信一些不靠谱的信息,使自己保持理性的头脑。
第五,不要贪图一切不靠谱的高息或高回报,高回报是有很多的陷阱的。正规银行途径购买的理财产品年利率一般在3%至4%左右,存款也一般在2%左右,大额存单或结构性存款的回报也不会超过3%,所以那些动辄给予年10%甚至更高回报的,往往都是金融陷阱或金融骗局,千万要当心了!
朋友们好!说起理财投资,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只买对的!买到称心,适配的理财产品,自然是没有开花!然而,老百姓理财,还面临的一个风险:被推销了,不适合自己的,正规理财产品,例如:存款变保险…
下面朋友们一起来分享,如何理财才能避免入坑,避免存款变保险|,买到真正想要理财产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保险理财,是正规的理财产品!但是保险理财有它的特殊性,对匹配度要求非常高,一旦与自身不匹配,而购买了保险理财,的确是“入坑”
1,流动性大坑!保险理财,过了犹豫期15天,提前退出需要扣除现金价值(现金价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投资本金谁购买产品的时间而体现的,实际金额!)!
2,通胀大坑!投资理财要讲究实效性,保险理财,适合尝闲钱,中长期投资,短则三年五年长,则终身,就是自动终止,有些保险也要到105岁…这期间面临着通胀的风险…
3,预期,浮动收益大坑!保险理财的收益也是浮动的,甚至子实际到期收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分红也不允许承诺,如果轻信。到期后,有可能会有较大的预期落差!
了解了以上保险理财的基础常识,自然就有了防止“入坑”的好方法:
1,不可偏听偏,认真核对相应的手续!存款,在正规的柜台办理即可非常简便!如果需要阅读签署风险揭示书,协议书,一定要谨慎!
2,警惕过高的“利息”!公开透明,在大厅中往往有挂牌明示!如果有人推销,利息水平远远高于,挂牌利息,一定要引起警惕!
3,在正规的柜台办理存款!按相关规定,购买保险理财,需要到专区进行双录,因此如果不是在,正规存款柜台前办理一定要谨慎!
4,其他!例如,认真核查各种手续,存款后拿到的是存单存折,或相应的手续,还是保险协议,公章是哪个单位等等!
解决方案:
1,保险理财,购买后,有犹豫期,通常在15天,这期间退保不收取费用!
2,保险理财购买时,有专区双录制度,即在专门的区域录音录像,而且需要本人签名!如果能够确定受到误导,或非本人自愿,非本人签名,可向相关管理部门投诉,维护权益!
综合分析:保险理财是正规的金融理财,但由于它的特殊属性,周期较长,中途不易退出,分期缴费,对后续资金有一定要求,收益是浮动的,因此,对于适配人群,资金状况等,有一定的要求!而存款保本保息,享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流动性特别高,存取自愿,二者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朋友们在存款时,一定要注意分辨,避免买到不合适的产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开哪些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普通人买保险应该避开哪些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